第(1/3)页 走进不科学正文卷第六百六十九章论文定刊!华夏本土的华夏人? 听到古兹密特嘴中冒出的这几个字。 盖尔曼整个人的脑袋不由下意识向前一伸,做出了一个类似乌龟探头的滑稽动作。 不过很快。 这位年轻的理论物理大佬便回过了神。 只见他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大鼻子,再次看了眼手中的论文,心中陡然冒出了一个猜测: “古兹密特先生,莫非是赵教授他们做出的成果?” 说出“赵教授”这几个字的时候。 盖尔曼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极其明显的意动。 早先提及过。 盖尔曼在耶鲁大学那会儿,曾经在赵忠尧手下听过一段时间的课。 如果不是因为赵忠尧后来选择回国,他们多半就会成为一对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师徒。 这也是盖尔曼人生的一大憾事。 不过尽管没有师徒之缘,盖尔曼依旧长期保持着对赵忠尧的尊敬。 例如他无论是采访、自传还是写信,每提及赵忠尧的时候都会用“教授”对其进行称呼。 听到盖尔曼的问话,古兹密特轻轻点了点头: “没错,论文的第一署名正是赵,另外还有hsienteng、.wang等几位华夏科学家。” 盖尔曼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。 hsienteng和.wang,指的自然便是陆光达和王淦昌二人。 当年这两个名字在欧美科学界可谓是耀眼无比,不知道闪瞎过多少人的眼球,妥妥天才的代名词。 盖尔曼虽然和他们本人没太多交集,但这几位的大名还是听说过的。 不过很快盖尔曼便又坐正了几分身子,眼中重新露出了一股迷茫: “不对啊古兹密特先生,赵教授和hsienteng这几位的能力毋庸置疑,但是.” “他们哪里搞到的加速器设备?——按照实验数据来看,他们使用的实验加速器最少都在30mev以上吧?” 古兹密特没有说话,只是简单的笑了笑。 果不其然。 盖尔曼也注意到了实验设备的问题。 不,准确来说应该是一旦论文发布,几乎每个看到论文内容的学者多半都会察觉到这个异常 只不过与早先的古兹密特相比,此时的盖尔曼已经看过了论文的详细内容,也就是那些实验图像。 因此他的那句话更多是惊讶,而非质疑。 接着盖尔曼又想到了什么,对古兹密特问道: “古兹密特先生,这篇论文你们是从哪个渠道得到的?” 古兹密特看向了一旁的约翰,对他说道: “约翰先生,这部分情况就由你来介绍一遍吧——我也还没了解过具体经过呢。” 约翰先生闻言点了点头,下意识捏起了一个兰花指: “大概在五天哦不对,六天前吧,麻省理工的mit实验室收到了一封来自华夏的包裹。” “这个包裹是由香江发出,经由霓虹、枫叶国再到的麻省理工。” “邮件的落款人便是赵先生,打开后我就见到了这些论文以及一封信,以及华夏闽省的特产老鼠干。” “信上除了打招呼之外,赵先生还表示希望将这篇论文投到《physicalreviewletters》,因为我是《physicalreviewletters》的外审编辑所以就寄到了mit实验室.” 古兹密特闻言飞快的扫了眼侃侃而谈的屈润普,露出了一丝欲言又止的表情。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说话。 约翰先生的这番介绍看起来平平凡凡没什么漏洞,不过其中还是藏着几个坑的。 比如说从华夏来的包裹是怎么通过重重审核寄到的麻省理工? 要知道。 眼下这个时期华夏国内对国外审核严格,国外尤其是海对面对华夏的审核同样绷的很紧。 如果是通过正常渠道寄出来的包裹,其中记录的还是粒子模型的相关内容. 那么眼下就不是包裹收到前被翻过几遍的问题了,而是约翰压根不可能见着这玩意儿 再比如华夏那边如果真的是常规寄送,也应该把论文寄到《physicalreviewletters》的总部才是。 毕竟屈润普和盖尔曼都是《physicalreviewletters》的外审编辑,古兹密特才是总编。 论文这玩意儿从出现到现在,审核的流程历来都是先寄到期刊总部,然后再由期刊方面选择外审编辑审核。 顶多顶多就是论文作者和某位外审编辑关系还不错,双方事先在私底下约定了由那位编辑负责审核。 这种情况期刊杂志社对此通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——但即便如此,论文也不可能先到外审编辑手里。 因此古兹密特敢肯定。 面前这个喜欢捏兰花指的斑秃小老头儿,和华夏方面一定有某些特殊的往来。 不过古兹密特和约翰彼此间认识也有好多年了,所以此时自然不会出声点破这个问题。 接着待约翰全部说完。 现场的三人齐齐陷入了沉默。 哗啦啦—— 盖尔曼缓慢翻动着面前的论文,脸上的表情不停在变换,反复审视着上头的内容。 过了一会儿。 盖尔曼的眼中忽然露出了一丝惊诧: “唔?” 古兹密特见状眨了眨眼,连忙问道: “默里,你有什么新发现吗?” 盖尔曼犹豫了几秒钟,最终还是摇了摇头: “抱歉,古兹密特先生,我只是看错了某项数据.” 古兹密特对此倒也没怎么在意,此时此刻,他的心绪全然放到了另一个问题上: “既然如此,两位先生,你们对这篇论文有什么看法?” 或许是担心约翰和盖尔曼没法理解自己的意思。 古兹密特顿了顿几秒钟,又解释了一句: “唔我是指见刊方面的一些问题。” 见刊。 听到这两个词。 无论是盖尔曼还是屈润普,二人脸上的表情立马都变得有些严肃了起来。 众所周知。 从时间段上来说。 华夏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论文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阶段,区分两个时期的节点便是建国前后。 在1920-1949年之间。 华夏其实是有不少留学生在顶刊发布过论文的。 比如说赵忠尧的正电子成果,直接上了《nature》。 还有谈家桢先生,他在1930年和李汝祺教授在1934年便在《theamericannaturalist》上发布过成果。 该文发表在该刊物vol.68,no.716,pp.252-265一期上。 这篇文章作者的署名单位为北平燕京大学生物学系.也就是departmentofbiology,yenchinguniversity,peiping,china。 标题则是【inheritanceoftheelytralcolorpatternsofthelady-birdbeetle,harmoniaaxyridispallas】,翻译过来大致就是异色瓢虫鞘翅斑的遗传。 虽然《theamericannaturalist》的影响因子常年徘徊在4分左右,不过它在生态与进化生物学领域还是很有权威性的。 但是 从1949年到如今这个时期的二阶段,华夏科学家所写的论文想要在国际上发表就比较困难了——这里的华夏科学家特指本土。 其中固然有兔子们自身不怎么与外界交流的原因,但更多的还是由于政治局势引发的学术封锁。 所以这里的困难不仅仅是指流程,还包括了一些政治影响。 以《physicalreviewletters》为例。 从三年前创刊开始。 《physicalreviewletters》别说刊登华夏期刊了,连一封来自华夏本土的投稿都没收到呢。 半年前的某次学术聚会上,古兹密特还恰好遇到了其他几家期刊的主编。 当时留在海对面的李政道刚好发表了一篇场论相关的论文,相关讨论度很高。 于是大家聊着聊着,就聊到了赵忠尧和钱五师这些同样出名的华夏人身上。 接着再聊着聊着。 话题便转到了那些华夏留学生回国后的情况.或者说学术成果上。 即便是此时此刻。 古兹密特都还清晰的记得某位同仁问出【你们还有收到来自华夏的投稿吗】的时候,那一位位主编齐齐摊手的情景。 当然了。 建国后来自华夏本土的论文虽然比较少,但也不是一篇都没有。 例如在1951年。 当时已经回国的华罗庚就在《canadianjournalofmathematics》上,发表了一篇名为“onexponentialsumsoveranalgebraicnumberfield”的论文。 这也是迄今有据可考的、建国后的第一篇sci论文——当时sci的概念还没有问世,不过《canadianjournalofmathematics》在sci成立的第一时间便入了sci库。 再比如1954年的时候。 一位叫做mamiekwohwang的女士在《americanjournalofnursing》发表了一篇【atextbookforfreechina】的论文。 从标题就不难看出。 这篇论文带着一定的政治色彩——还不是抹黑华夏的那种。 可惜的是。 由于wos三大核心数据库scie/ssci/a&hci中早期的文献记录存在严重的地址缺失问题,导致1972年之前的很多论文都没法找到归属机构。 因此这位mamiekwohwang的具体身份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。 有些说法表示这位是协和医院的王珊林女士,燕京大学本科、海对面硕士毕业,发论文的时候正在协和医院工作。 还有人则认为这是魔都二院的王葵医生,同样也有比较详实的证据。 具体以上哪种说法正确就恐怕只有论文作者本人知晓了,毕竟短期内数据库基本上没啥修复的可能性. 视线再回归现实。 总而言之。 眼下这个时期虽然学术封锁较为严格,一年到头都可能看不到一两篇华夏论文。 但从政策上来说,海对面并没有在明面上完全限制华夏论文的发布。 否则古兹密特也就不需要讨论发表论文的必要性了。 过了片刻。 第(1/3)页